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

梅雨 出梅

梅雨
梅雨(黄梅天),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、台湾、日本中南部、韩国南部等地,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,此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,故称其为“梅雨”。梅雨季节中,空气湿度大、气温高、衣物等容易发霉,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“霉雨”。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,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,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。

出梅
出梅又称为“断梅”指:梅雨结束的日期。中国江淮一带梅雨通常在7月8-12日结束。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,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,梅雨期持续达63天。梅雨结束后,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盛夏高温季节。   出梅是在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。所以历书上的出梅日期在七月八日至十九日之间,每年的梅期比较固定而且各地都一样。
1# 菜农甲

还是老祖宗厉害,算人算地也算天,而且写在纸上代代相传,这天也没跳出那个圈圈。只要把这些书读透了,想想那些专家,那些局都是多余的。
出家人,慈悲为怀,不住院不打针,不医药乎!
梅雨:渔翁折梅后又辜负人家,哭哩是梅花带雨。
出梅:顾名思义,与出杏同出一辙,红杏出墙意也。
3# 青青子衿


心里想什么眼里便是什么。施主:你如此这般叫俺说你什么好哇?
睡着说话不腰疼
今日是“三伏”的第一天。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所以,伏天可以这样理解——天气太热了,宜伏不宜动。

据了解,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,因为每逢伏天,人的胃口就不好,吃不下去东西,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。北方还有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的说法。
今年伏天共30天,而去年伏天是40天。为何伏天长短不一?

气象专家解释称,我国流行的“干支纪日法”,是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,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,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、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(头伏)和中伏(二伏)的开始日期,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(三伏)的第一天。因第三个庚日、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,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,所以,初伏的时间为10天,末伏规定也是10天。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,可能是10天,也可能是20天,这是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(初伏)出现的迟早不同,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,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伏天是30天,有些年份是40天的差别。

另外,伏天热与不热是由当年的大气环流背景和副高强度等因素决定的,而不是伏天长度决定的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