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

散文 回忆 看戏

本帖最后由 秦朝2010 于 2012-2-6 13:59 编辑

响应某农号召:为繁荣散文烂,努力! 不擅舒情的,来个回忆记事的,当一块秦砖使吧!

我的爷爷是天津人。父亲,母亲都是天津人,而且还是住在“城里”说着满口带齿音字的天津话,因此我是地道的天津人。
    日月穿梭,斗转星移,父母先后仙逝离我而去,仿佛就在眼前。转瞬间,我也六十开外了。今年过生日前,大姑爷知道我爱看戏,就打趣地说:要热闹儿,最好请一班人到家中唱大戏!我笑着说:咱草民百姓请不起,就是请来,也没地方唱。想听戏,还是去戏园子吧。
    一提起听戏,我这劲儿就不打一处来。为嘛,爱听呗儿!不管是京剧,评戏,豫剧,河北梆子,黄梅戏,全都喜爱。有的还能学上几口儿,。这爱好可能是遗传吧,记得父亲就爱唱京剧老生。那时,我还小,他在外边累一天回来,就一边儿搂着我,一边儿摇头晃脑地唱:“我--本是-卧龙岗----”。据老邻居讲,你爸爸嗓子好,唱的有板儿,有眼儿,有味儿,是“杨派儿”本来是可以干专业的。长大以后,才知道父亲学的是京剧名家杨宝森先生的唱法。
    可惜我天生就五音不全,无法儿将之发扬光大。幸喜我生来就爱“看”戏,“听”戏,而且在这方面可能超过了父亲。为看戏没少挨打,有家人,有外人。父亲打我,是因为我不吃早点,把钱买了戏票,而且属于逃学看戏。小时候看的最多的是猴儿戏。那时候,天津“劝业场”四楼有个小剧场,叫“天华景”,建新京剧团每天在那儿演戏。其中有一名比较有名气的年轻武生主演孙悟空的猴戏,吸引了许多观众,他不仅唱的好,作派也好,一举一动一招一势与猴子一样维妙维肖。这消息不知道为什么传到我们学校。经过一段时间,攒够了钱,我终于来到了”天华景”,正赶上演“真假美猴王”。那艳丽的服饰,动听的音响,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,特别是两个猴王逼真的动作,把少年的我带进了另一个世界。
我抢上了沙发,舒舒服服地坐看……

什么戏都行!






点击上图看大图
Enjoy Yourself!
本帖最后由 秦朝2010 于 2012-2-6 08:33 编辑

2# Julia


谢小朱同学精美的戏画!真美啊!元宵节好!
在“天华景”看了“真假美猴王”我就再也止不住内心的激动,忘乎所已,原来这世上还有这么美好的东西!打那以后,在我心中似乎只有一件事情,那就是--看戏!不管有钱没钱,不管买票逃票,功夫不负有心人,从“大闹天宫”到“高老庄”;从“三打白骨精”到“十八罗汉收大鹏”猴戏我是看全啦!
    后来,离校门儿进厂门儿,再娶妻生女,照看老小,忙个不亦累乎儿,这才知道锅是铁打的,我的戏瘾再大,那里还能由我!这期间儿,单位偶然发张样板戏票儿,还得让老爸去看,人不得讲“孝”字吗。可恼的是老爸看戏回来,还非要和我探讨是浩亮唱的好,还是冯至孝唱得好,叫您说这不是拿我练嘛。
    俗话讲得多好,多年熄妇儿熬成婆儿。自从退休后,一家人对我有如众星捧月般孝敬。孩子们对我说,姥爷不是爱看戏吗,怎么不去呀?我说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啦,“天华景”早就拆啦,到中国大戏院痛痛快快地看名角儿门票,没有一张大团结怕下不来!孩子们说我们有钱,我说,要看就天天去,姥姥也退休了,也要去,孩子们一吐舌头,全笑啦。
    前些日子,搂下王奶奶传来喜讯,新华路上的“名流茶馆”请来建华评剧团彩唱传统评戏,一天演一出儿,一百天不重戏。男女主角儿都是文革前的专业演员,其中还有鲜灵霞的弟子哪。最难能可贵的是每位只收20元,茶水随便喝。我忙问道您记错了吧,王奶奶笑道:不会错,我昨天看的是“卖油郎独占花魁”转天我就和老伴儿提前两个小时到了“名流茶馆”,买票入场,正赶上上演'马寡妇开店",一会儿就客满了,果不其然,真是上鞋不用锥子--真好!老伴说:不仅唱得好,作派儿好,唱的是老调儿,而且服装也新,票价低,真是没得挑啦。
    晚上,趟在床上感慨地想:一是赶上好时候儿,二是庆幸生活在天津,有深厚的文化底蕴,有众多懂戏的戏迷,才造就了这难得的听戏氛围儿。其实人生不就是一场戏嘛儿,我一定要把夕阳演得精彩!

刘长瑜


浩亮


浩亮
Enjoy Yourself!
俺只曾迷过提线木偶
俺只曾迷过提线木偶
夏虫语冰 发表于 2012-2-6 13:23
俺小的时候,也爱看木偶剧,还能记得滴是《武松打虎》中,那老虎演滴比武松还要好!如果是演员斗,武松是打不过那虎的!
http://www.caiziyuan.org/home/attachment/201202/6/373_1328504961l6As.jpg
刘长瑜


浩亮

http://www.caiziyuan.org/home/attachmen ...
Julia 发表于 2012-2-6 13:10
啊!照片中老年浩亮如果留起胡须与董老(必武)有一些神似?
喜欢这样的文章,学习中。
    前些天重读张中行和金克木的散文,不绚丽、不张扬,只是平平静静地说一些事情,淡而有味。
    这需要阅历。希望再过三十年,我也能这样写点文字。
喜欢这样的文章,学习中。
    前些天重读张中行和金克木的散文,不绚丽、不张扬,只是平平静静地说一些事情,淡而有味。
    这需要阅历。希望再过三十年,我也能这样写点文字。 ...
辛木 发表于 2012-2-6 16:02
你如果喜欢这样的文章,那我有时间就再写几篇。从俺这篇使你能联想到那些名作家,我灰常高兴!不过您也太客气啦!真的!
我个人特别喜欢散文,形散神不散,让人感觉尤其地舒服,特别是朱自清先生的《春》,真让人有种闲庭信步、身临其境的感觉!
[fly]我飘!~![/fly]
再次读这篇文字,想起几天前看的电影《大碗茶》。可能那个年代京津一带的人大多有听戏唱戏的爱好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