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 
|
楼主
发表于 2011-12-13 19:48
| 只看该作者
新邵县大名山大名禅院,在当地称得上闻名遐迩的佛教场所。
八十年代中期,禅院正门石柱上新镌刻上去这样一副楹联(作者贺某):“大山藏八百里风光,净土禅宗,三楚梵音来眼底;名僧邀一千年佛事,晨钟暮鼓,六朝烟景落身前。”
初读此联,觉得颇有些气韵,然细细读来,便感到有几处令人费解:“佛事”怎么个“邀”法?“佛事”何谓“一千年”?“梵音”如何便来了“眼底”?同时,感到它的上半联语意不连贯。于是乎,一些游客心里总有些疙疙瘩瘩,许多年间无法解开。
后来,读王书声《会馆与会馆对联》一文,见其中有一联云:“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,挂席来游,三楚风涛携袖底;邀太白楼一千年明月,凭栏远眺,六朝烟景落杯前。”此为明清时期的一副武昌湖南会馆联。所谓“会馆”,是旧中国的同乡、同行为了联络感情、增强势力,在京城及大城市修建的邸舍。
到此方知,大名禅院的那副楹联系模仿武昌湖南会馆联之作,只是模仿得过于草率、粗糙罢了。有人撰文在当地报纸上披露了此事,不久,大名禅院正门楹联被更换,新作品内容如下(作者肖先生):
大事秉公心,小事抱良心,纵少结禅缘,煦煦佛光必照;
名关玩赝手,利关伸黑手,虽常遮恶迹,恢恢天网难逃。
此联采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佛理,摆脱了传统佛教对联的窠臼,颇具新意。其中“佛光”、“天网”语意双关,将佛教境界与社会现实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