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 
   
|
楼主
发表于 2009-10-31 21:52
| 只看该作者
关于隐切联
隐切联,一种非常重趣味的对联形式.和诗钟,灯谜有着密切联系。经常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隐切联,然而到底什么样的联算是隐切联?
我孤陋,没有看到过前人有很直接很明确的表述。如今不揣冒昧,试着对隐切联下一个定义。
属加种差,是很科学也是最常用的定义法。属,就是说该事物属于哪一个类别,种差,是说这种事物与同类别中其他事物的差别。
下面用属加种差法对隐切联来作一个定义:
隐切联,是一种在联句中很贴切地隐含着一件事物的特殊的对联。这种形式的联,要求联句符合对联的一般规律,如合律,平仄相对,词性大致相同等等外,还有自己的特殊要求,就是隐和切。
所谓“切”,是联句反映出这件事物的一个很鲜明的特征.
所谓“隐”,是联句并不将这事物直接讲出,而只用相关的话去暗指。
在创作隐切联的时候,只隐而不切,会使读者不知所云。同时,隐切联非常重趣味性。如果只切而不隐,会使人读起来索然寡味。
例:
灯下量衣催五夜,房中酿蜜正三春。(尺,蜂)
五夜早期声入梦,一江春水暖先知。(鸡,鸭)
与古柏长松为友,奏高山流水之音.(竹,琴)
画尔不成翻类犬,字之曰举并称鹏.(虎,岳飞)
隐切联可以上下联隐切的是同一个事物。也可以上下联各隐切一件事物。
我们有必要注意一下隐切联和嵌字联中的晦明格的区别。
嵌字联里的晦明格,是将所嵌的字在联句中的一边中明嵌,而在另一边中暗示某物。如要联中明嵌“花”,而暗示“酒”,例:
阶前举杯邀月饮,篱边信步赏花天。
下联明嵌“花”,上联暗示“酒”。
单从上联来看,符合隐切联对于联句的要求。但下联明嵌“花”。所以对于这一副晦明格的嵌字联,不能认为它是隐切联。
下面介绍一下隐切联和缺如的异同。这里我们不打算对缺如这种修辞手法展开全面的介绍。
缺如是对联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。余德泉先生有很好的介绍:“《论语。子路》中,子曰:君子于其所不知,盖缺如也。其原意是‘保留’的意思。在对联中,运用缺如的表现手法,是作者在创作对联时,帮意空出某个字,让读者去填补,而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的重心就在这填补的字上面。”(引号中基本引用余德泉先生在《对联通》中的介绍)
我们读一些运用了缺如手法的联,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
缺如的内容,有明显的参照物,通过和这一参照物的比较,填补其空白之处,从而可以领会到作联者的用意。如放弃或者不找到这一参照物,那么就不能理解作者的用意了。所以对联中运用缺如这种手法时,所选的参照物必须是很常见的比较常见的,比如成语,俗话,名诗句名言等。例:
据说有这样的一副讽贪官的对联:
士为知已
卿本佳人
此联上句的参照物是“士为知已者死”这句话,联中缺“者死”二字,表达出对贪官司的咒骂。下句的参照物是《北史》中“卿本佳人,何为作贼?”这一句。表达出对贪官的谴责。
据说有这样的一副联,是讽刺一个叫吉生的庸医的:
未必逢凶化
何曾起死回
参照物是两个成语:逢凶化吉,起死回生。上联缺吉字,下联缺生字。缺的是这个庸医的名字。
缺如这种对联表现手法,和隐切联这种对联形式,有相类似的地方,就是作者并不直接讲出其创作意图,而让读者去体会。
但二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。
隐切联是对联形式体裁的一种。缺如是一种对联的修辞手法。一个是文章体裁,一个是修辞手法。隐切联从字面上来看,并没有留下什么空白处,需要读者去填补。
缺如,这种对联的修辞手法,是必须通过和一个明显的参照物的对照比较,通过读者的思维,填补其空白之处。而所表达的意思的重心就在这填补的字上面。而隐切联并不一定需要这个参照物。隐切联描述的是所隐切的事物的某个鲜明特性。
总结一下:以上是对隐切联的介绍,以及关于隐切联和晦明格嵌字联的区别,以及关于隐切联和缺如修辞手法的比较。倘能使大家对隐切联有了一点点的认识,那么我已经很高兴了。
文中所引联句,其出处及作者,我未能一一考出。特此声明并向读者致歉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