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七郎 于 2011-10-15 01:59 编辑 先向先生提两个问题:
1、汉兴推马武,夏谏著尨逄 中的尨逄读做蒙旁还是忙旁。和酒量微熏琼杳颊,香尘没印玉莲双 中的没读做什么。
2、和酒量微熏琼杳颊,香尘没印玉莲双 中的杳字何解?南阳高土吟梁妇,西蜀才人 ...
青青子衿 发表于 2011-10-14 21:42  1、八仙之首,在民间流传着很多故事,其中只一就是狗咬吕洞宾,不知好人心。电视连续剧《八仙过海》中亦有此情节。这里讲的是苟咬吕洞宾,不知好人心。
相传,吕洞宾原名叫李琼,家道殷实,房地不少。琼自幼读书、勤奋苦学,加之聪惠,学有成效,但两次科考,榜上无名,心灰意泠,在家务业。他性格豪爽,救难向善,不惜钱物,颇受人敬。
有一年冬天,李琼家门外一要饭男童,病倒门前,家人告之,琼忙令人抬到屋里,请医救治,买药煎服,洁面换衣,百般看护。男孩几天好转,起身叩谢,琼相参命坐,问其姓氏名谁,家乡住处,家中还有何人,为何落为乞丐?男童答曰:‘‘小人姓苟名杳,现年一十二岁,因家中闹,父母双亡,只身一人,流落他乡,不想冻饿成疾,幸得恩人搭救,否则我命休矣!’’琼观其人,天庭饱满,眉清目秀,面貌英俊,谈吐不俗,不是一般人家子弟,将来定成大器。于是令其住下,并请师教习。杳聪明好学,举一反三,学业速进。二人相互敬仰,情同手足,称兄道弟,感情甚深。
光阴似箭,转眼十年。其间,李琼娶妻,夫妻二人互敬互爱,举案齐眉;苟杳学业已成,准备科考。一天,有一媒婆到来,给杳说亲,女方是远近闻名的郝大员外的千金小姐,芳龄二九,美貌贤惠。琼杳赞同,当下过了庚贴,来年礼聘迎娶。此时,离科考之日已近,杳正在紧张备习,鉴于此情,琼对杳说:“你娶妻,大喜事,我高兴,但要答应我一个条件。”杳说::“我的命是仁兄给的,别说一个,就是十个二十个我都答应。”琼说:“我这个条件不同一般,就怕你接受不了。”杳说:“再难我也接受,请兄赐教吧!”琼说:“好吧,就是你娶妻的头三天,我替你入洞房。”杳听罢很不高兴,心想,大伯替弟进洞房,成何体统,真实荒唐至极,实难从命。但又一想,我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兄长给的,我二人不分彼此,不能因为此事而伤情意,既是心里不愿意也得应允,于是就说:“仅尊兄命。”洞房花烛夜,李琼入房内,一连三天,到第四天,才让杳入房完婚。杳想郝小姐说明前情,并问:“李琼三夜之中在洞房做何事端?”小姐说:“琼进屋后一言不发,天天坐在桌旁,秉烛看书,未曾看我一眼。”至此,杳才明白,歉然到:“兄之意是要我娶妻不要忘了读书,考取功名是大事矣!兄用心之良苦,我不知其好心也。”不久。杳参加了乡试,殿试,名列第三,一举成名,在朝为官,嗣后把家眷迁京,官升家富。
又过了五、六年,李琼家突遭火,火势凶猛,直烧的片瓦未留,一家人只得到山洞中居住。亲朋好友接济些吃用之物,才勉强度日。此时李琼想,我为何遭难,贫困潦倒,是因为我的名字不好,琼者穷也,必然穷苦,于是改名,其意是两口子在洞中依然相敬如宾。为了摆脱贫困,其妻对说:“君不如去京城,求杳弟资助些银两,盖房买用具,重振家园,度过难关。”洞宾称善,马上起身进京,见到苟杳,诉说家中遭灾之情,并提出向杳借银两之事,杳听罢深表同情,对说:“请兄放心,你的事就是我的事,我一定全力相帮,仁兄既来之则安之,在这里住些时日,一表我心,家中之事由我安排。”从此,吕洞宾住在京中,每天好吃好喝招待,苟杳下朝后先来问候,每天畅谈到深夜,真实关怀备至。就这样,不觉一月有余,杳始终不提赠银之事,宾也不好开口问津,但老大不痛快,心想,你在我家时我对你那么好,现在我家有难了,你不帮,吝啬的很,想到此,没好气的对苟杳说:“我明天就回家。”杳再三挽留不成,就说:“仁兄执意要回,我也不再挽留,明天让下人送兄便是。顺便告之,嫂夫人已搬回原房居住。”第二天,洞宾起身回家。到家一看,好大好高的一片新房啊!但门前竖着白幡,院内停着棺材,夫人正哭的死去活来,见到洞宾大吃一惊,问他是人是鬼。洞宾不解,忙问何故。夫人道:“前天苟杳弟派人送回棺材,说你病故,我们正给你出殡呢!”洞宾听罢,火冒三丈,怒气冲天,大声吼到:“苟杳,我白养了你,你不但不报恩,还故意侮辱我。”于是找了把斧头,向棺材砍去,一连几下,棺材被砍坏,打开棺盖一看,里面装了很多金银财宝,上面有一张纸,纸上写了苟杳如何感恩报德的话,最后写了句“你让我三天守空房,我让你三天笑断肠”。洞宾再问新房之事,夫人说是苟杳派人来给盖的,洞宾全然明白,说道:“我错怪杳弟了,他的好心我不知也。”从此,两家来往更加亲近。吕洞宾用苟杳给的饿银两,广为施舍,后来终于上天成仙,修成正果
2、〖释义〗⑤相如的《子虚赋》写得很好,是赋中的上乘之作,并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赞扬,相如因此而飞黄腾达,取得了功名,成就了事业。后诗文常见的“子虚赋”这一用典即指相如所作的这一《子虚赋》,诗文中引用,借称词工意美的佳作,也借指人的代表作。但诗文中引用,由于《子虚赋》乃相如所作,故又称为“相如赋”,相如又称作“司马”、“文园”,他是临邛人,故又称之为“司马赋”、“马卿赋”、“临邛赋”、“文园赋”,由于这赋乃是讽谏君王从俭的,故又称之为“相如讽赋”。
【子虚赋】唐·李白《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》诗:“圣主还听子虚赋,相如却与论文章”。清·郑板桥《偶然作》诗:“口读子虚赋,身著貂锦衣”。
【相如赋】唐·张荐《奉酬礼部阁老转韵离合见赠》诗:“劝深子玉铭,力竟相如赋”。宋·韩元吉《水调歌头·寄陆务观》词:“相如赋,王褒颂,子云玄”。明·詹詹外史《情史·吴伯固女》:“去年又奏相如赋,汉殿依前还不遇”。明·汤显祖《送周仁父游梁》诗:“书生解作相如赋,芍宴梁王在雪宫”。
【司马赋】明·詹詹外史《情史·王魁》:“汉殿独呈司马赋,晋庭惟许宋君诗”。
【马卿赋】唐·刘禹锡《送湘阳熊判官……罢归钟陵……》诗:“箧留马卿赋,袖拥刘弘书”。
【文园赋】宋·陈允平《摸鱼儿·西湖送春》词:“文园赋,重忆河桥眉妩”。柳亚子《再集磨剑室》诗五:“正要文园作赋才”。
【临邛赋】宋·史达祖《留春令·金林檎咏》词:“剪取东风入金盘,断不买临邛赋”。
【临卭赋】唐·吴融《关东献兵部刘员外》诗:“临卭犹有赋,一为奏天容”。卭,音“邛”同因互通用。
【相如讽赋】唐·杜牧《张好好诗》诗:“飘然集仙客,讽赋欺相如”。
〖释义〗⑥相如所作的《子虚赋》,汉武帝读后赞美不已,认为相如是古时的文人,于是痛恨自已不能和他生在同一个时代。后经杨得意的点破,得知相如就是当代的文人时,高兴不已,于是又急切和他相见。后诗文中常见的“马相如赋子虚”、“西蜀才人赋子虚”这两条用典即指相如作《子虚赋》这件事,诗文中引用,借指人擅长作文、文才高超;又“子虚词赋动君王”、“汉庭天子爱子虚”、“君王问子虚”、“汉武恨不同时”、“茂陵欲同时”、“武帝无同时”、“武帝爱相如”、“奏赋动天容”这些用典均本汉武帝读罢《子虚赋》之后虽深感相如的文才绝世但又不知相如的身世这件事,诗文中引用,指人的作品影响深远、对人的感动很大。
【马相如赋子虚】元·无名氏《渔樵记》第一折:“总饶你马相如赋子虚,怎比得他石崇家夸金谷”。
【西蜀才人赋子虚】清·李渔《笠翁对韵》上卷:“南阳高士吟梁父,西蜀才人赋子虚”。
【汉庭天子爱子虚】唐·温庭筠《送襄阳李中丞赴从事》诗:“汉庭文采有相如,天子通宵爱子虚”。
【子虚词赋动君王】唐·黄滔《寄越从事林嵩侍郎》诗:“子虚词赋动君王,谁不欺君入对敭”。
【奏赋动开容】宋·京镗《水调歌头》词:“当年题柱,从此奏赋动天容”。
【天子问子虚】五代·韦庄《东游远归》诗:“青云不识杨生面,天子何由问子虚”。
【君王问子虚】宋·赵叔平《挽老苏先生》诗:“侍从推词伯,君王问子虚”。
【汉武恨不同时】南朝·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知音》:“昔《储说》如出,《子虚》初成,秦皇汉武,恨不同时”。
【茂陵欲同时】此“茂陵”,指汉武帝,因汉武帝死葬茂陵,故称。明·汤显祖《送李蔚元扶风》诗:“独叹文园多病客,茂陵衰草欲同时”。
【武帝无同时】唐·杜甫《奉送魏六丈右少府之交广》诗:“长卿久病渴,武帝无同时”。
【武帝爱相如】唐·吴筠《览古》诗:“武帝爱相如,既征复忘贤”。
附
(一)【八九吞】《子虚赋》中有语云:“吞若云梦者八九”。是言齐国疆域广阔,楚非其匹。后遂以“八九吞”一词 来比喻水势浩大。宋·叶适《寄题钟秀才咏归堂》诗:“作堂虽窄海浪宽,沂水何止八九吞”。
(二)【凭虚公子】袁林、沈同衡《成语典故》“子虚乌有”条下释云:“……从这两个虚构的人名看来,作者本已暗示并无其人,由是‘子虚’和‘乌有’成了虚无的同义词,例如‘事属子虚’、‘化为乌有’。东汉人张衡在他的《西京赋》中,也虚构过一个人物名,叫做‘凭虚公子’。‘凭虚’也是虚无的意思。‘子虚乌有’这句成语,因此也可说‘凭虚乌有’。”
〖凭虚乌有〗见前[凭虚公子]条下释文。
〖凭虚亡是〗南朝·当月·昭明太子《文选·序》:“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,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”。
(三)【曲终奏雅】袁林·沈同衡《成语典故》“子虚乌有”条下释云:“司马相如在《子虚赋》中,虽然用了许多瑰丽的词藻,把游猎的场面和气魄写得雄伟宽广,但是最后结局指出要节俭、不要独乐而忘了百姓和国家”。《辞海》语词分册“曲终奏雅”条下释云:“《汉书·〈司马相如传·赞〉》:‘相如虽多虚辞滥说,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,此与《诗》之讽谏何异?扬雄以为靡丽之赋,劝百而风一,犹聘郑卫之声,曲终而奏雅,不已戏乎!’后用‘曲终奏雅’为文章或艺术表现在结尾时显得精采的赞词”。明·无碍居士《警世能言·叙》:“《大人》、《子虚》,曲终奏雅,顾其旨何如耳”。
〖曲终雅奏〗清·吴祖修《读司马相如传》:“绮靡文传是子虚,曲终雅奏竟何如”。
〖曲终之奏〗明·龙子犹《情史·序》:“是编分类著断,恢诡非常,虽事专男女,未尽雅驯,而曲终之奏,要归于正”。楚子《评康志耀篇小说集〈憨嘎的情人节〉一书》:“然通观全书,所收篇目博采艳闻,有未尽雅训之嫌、却富恢诡非常之趣,大多文过饰非,然曲终之奏、要归于正!想是假各类人物自寓,述其亲历之境”。然通观全书,所收篇目博采艳闻,未尽雅训,恢诡非常,大多文过饰非,然曲终之奏,要归于正!想是假各类人物自寓,述其亲历之境! 然通观全书,所收篇目博采艳闻,未尽雅训,恢诡非常,大多文过饰非,然曲终之奏,要归于正!想是假各类人物自寓,述其亲历之境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