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 
  
|
楼主
发表于 2010-2-20 10:17
| 只看该作者
本帖最后由 落花无言 于 2010-2-20 10:45 编辑
词牌:临江仙
词谱: ◎●◎○○●●,◎○◎●○△。◎○◎●●○△。◎○○●●,◎●●○△。
◎●◎○○●●,◎○◎●○△。◎○◎●●○△。◎○○●●,◎●●○△。
(其中: ○平声 ●仄声 ◎可平可仄 △押平韵 ▲押仄韵)
例词
后蜀-鹿虔扆
金锁重门荒苑静, 绮窗愁对秋空。 翠华一去寂无踪。 玉楼歌吹, 声断已随风。
烟月不知人事改, 夜阑还照深宫。 藕花相向野塘中。 暗伤亡国, 清露泣香红。
宋 晏几道
梦后楼台高锁, 酒醒帘幕低垂。 去年春恨却来时, 落花人独立, 微雨燕双飞。
记得小蘋初见, 两重心字罗衣。 琵琶弦上说相思, 当时明月在, 曾照彩云归。
(1)本调六十字,十句,前后片各三平韵。亦有五十八字者,或其前后片起句由七字句减为六字句(见例二);或前后片第四句(见例一)由五字句减为四字句,诸家词格小有出入,而以六十字为较多见。(2)例一作者原在后蜀为宫,蜀亡,作者以此词志亡国之痛。前片列举五种情况的变异,宫门被金锁锁着,园林一片寂静。绮窗对着秋空发愁,蜀帝一去不返,玉楼的弦管歌声,也已随风而断。表面上写的是景物,实则其中有著强烈的感情色彩,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。后片用明月的无知(还照深宫)和藕花的暗伤(清露泣香红)作鲜明的对照,以进一步刻画亡国之痛,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。虽然作者寄托的亡国之痛同人民有很大的距离,但这种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是值得学习的。例二为作者追念情人之作。开头两句写梦回酒醒后的寂寞感觉。由此两句引起去年春天伤别的情思。“落花”两句,运用对比手法,将无知的燕子来反衬有情的人,前者成双成对而后者却孤孤单单,能不更加忆着意中人?后片重在回忆,前三句写初见小蘋时的印象:她穿着一件有两重心字纹组成的罗衣,从琵琶弦上透露着恋情,当初照着小蘋归去的明月还在,可人却不知去处了。结尾这两句绕有余味。这首词的写作特色也是善于通过形象说话,娓娓道来,曲折多情,其中尤以“落花”两句,最优美动人。但这两句却非出自作者之手,而是五代翁宏《残春》中的两句诗,翁诗的前两句为:“又是春残也,如何出翠帏?”从全篇来看,翁诗平谈无奇,故虽有此佳句,仍显不出光彩,放入晏词,却似锦上添花,成了“千古不能有二”的名句(谭献《复堂诗话》)。 |
|